首页 >> 文明实践 >>文明实践 >> 原平市:弘扬散曲文化 涵养文明乡风
详细内容

原平市:弘扬散曲文化 涵养文明乡风

小树林里的散曲大课堂

原平农民散曲社编辑的散曲书刊

原平农民散曲社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散曲队伍,2008年8月建社至今,创作队伍发展到500余人,社员遍及全市乡镇(街道)及100多个村庄。他们的创作活动在自娱自乐的同时,还肩负起了社会使命,让散曲立足田野、紧贴时代,赞美新生活、唱响主旋律,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。

近年来,在退休教师王文奎的努力带动下,农民作者的散曲创作热情空前高涨。十余年来,散曲社陆续自费编辑了《兴农曲》《铁血丰碑》《农民散曲选》等多部诗歌散曲书刊,免费发放供群众阅读;创作散曲4万余首,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4000余首;利用现代网络创办微刊,发表作品300余期;设置喷绘展板300余个,宣讲200余场次,受众达2万余人。

赞颂美好讴歌时代

唱响新时代乡风文明主旋律

中华诗词学会专家将原平土地上深厚的散曲文化积淀总结为“农民散曲现象”。一首首“农民写,写农民”的散曲,让人感受到吹过沟沟壑壑的风、流过春夏秋冬的河,以及麦米黍豆的清香、五谷丰登的喜悦,更让人伴随着新时代乡风文明的主旋律触摸到时代脉搏。

反映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。“金秋十月菊花帅,燃红城里烧山寨。滹沱河畔一枝怪,芬芳飘到云天外。诗农一起来,相互传帮带,咱农民,决心下定还诗债。”王银章的《正宫·塞鸿秋》在一幅“诗农还诗债”的生动图景中,展现了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,极具浪漫主义色彩。

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。何然然的《包饺子》:“葱花肉馅油盐拌,揪团白面捏成片。包成饺子排排站,沸腾锅里团团转。一锅美味餐,成了家常饭,如今的日子人人赞。”其将目光从田野移至厨房,描绘出与众不同的山村风景,同时抒发了对富民政策的感恩情怀。

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马卯连的《植树之歌》:“山坡坡栽树一排排队,绿茵茵合了民心心意,雨丝丝滋润圪梁梁地,桃红红染了槐花花味。爱树也么哥,绿化也么哥,青山醉了心窝窝醉。”民歌俚语入曲,构成一首和谐的交响乐,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。 

传承文化播撒文明

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新突破

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,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。但是,一些不良风气依然存在,散曲社社员们看在眼里、痛在心上,意识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是当务之急。于是,他们以精神文明实践为宗旨、以文化服务为中心进行文学创作,实现了由“送文化”到“种文化”的转变,逐步走出一条有引导、有带动的典型示范路子,在振兴乡村文化、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良好作用。

变“送文化”为“种文化”。相比灌输式的“送文化”,“种文化”更利于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、创造意识,有助于让农民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人。散曲社大力培养乡土文化人才,让他们成为生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,发挥引领带动作用,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,把新思想、新风尚播种到群众心坎,让文化之花在农村大地持久绽放。

文化“大餐”要符合群众口味。文化活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避免“干部讲、群众听”的单一模式。原平农民散曲社的发展壮大,正是顺应了当地群众的地域文化特征,他们在田间地头经常组织“赛诗会”,在传统节日张贴散曲作品进行展示交流,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。

正确引导和鼓励支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。在原平农民散曲社发展过程中,有关部门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。此外还多次邀请全国散曲界专家到原平调研,和社员们共同交流,搭建平台助力散曲品牌“走”出去,调动激发了社员的创作热情,也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,实现了健康良性发展。通过多年不懈努力,村民们逐渐抛弃陋习,接受新理念,自愿加入歌颂新生活的队伍中,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生力量。


地址:忻州市忻府区长征西街6号   邮政编码:034000
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