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“时代楷模”段江华:学画先做人 为学生多打开一扇窗我叫段江华,今年56岁,是一名有着30年教龄的美术老师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汲取着党长期深切关怀的雨露,40年一路走来,我见证了我国教育事业和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。 1978年,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。那年恢复高考,我15岁。出于对美术深深的喜爱,我走出湘西,四处求学。后来,跟随著名画家钱德湘、王金石、雷宜锌学画,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获得了不懈追求艺术的勇气,绘画技巧、技能水平日益提高。1985年,我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,师从詹建俊、朱乃正等艺术家,接触了更为广博的艺术天地,也进一步提升了绘画造诣。 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深造的四年,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。我不仅收获了知识,还耳濡目染了名师大家教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,特别是朱乃正老师的一句“学画先做人”,成为了我教学生涯恪守的准则。成为教师后,我从未缺过一节课,对学生始终倾囊相授,希望为学生多打开一扇窗户。 段江华(右三)在给学生们授课。资料图片 我认为,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传授文化知识、教授绘画等艺术技法的职责,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、崇高理想的布道者、社会规范和价值的传递者。 在生活中,我与学生们打成一片,课堂上是师生,课堂下是朋友,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我为“老段”。我觉得挺好,这说明学生是真心地信赖我,我也能真正地了解他们,从而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才能和潜力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。正是这种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,让我从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的学生身上获得了无尽的活力,这也是我热爱这份职业最直接的理由——教学相长。“我首先是一名教师,然后才是一名艺术家。”虽然身为艺术家,但让我得意的不是我的某一幅作品,而是频频在画坛获奖的学生们。这些年来,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入社会,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让我倍感自豪。 因为油画课程所需的画材价格比较昂贵,这对寒门学子来说,的确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。在我教过的班级里有经济困难的学生,有时候我会购买颜料和油画画框送给他们,帮他们解决部分经济困难。我也想办法联系到一些企业家朋友,在学校设立奖学金,帮助了100多名经济困难的学生。18年前,我的一个学生小聪(化名),因为高考屡次落榜,家里无力再承担他复读所需的高昂学费,我得知后,直接把他接来,在经济上资助他,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,后来他如愿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,如今已是湖北美术学院一名优秀的教师。还有一个学生小福(化名),他从小就失去双亲,由于酷爱绘画,一个人来到长沙求师学画,我发现他极具绘画天赋,于是免收他的学费,悉心教他,照顾他的饮食起居,最后小福很争气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。 段江华(右三)捐画义卖。图片来源:星辰在线 作为画家,可能我物质上不是特别富有,但多的是画作。当汶川地震发生时,我也心急如焚,便尽己之力捐画义卖,可幸的是,画作拍卖得到20余万元,我一口气全部捐给了灾区;农民工子女开办“百年职校”时,我捐赠画作,所得善款100万元也全部捐出。还有一次,一名小学生患急性白血病,我捐出个人油画作品《生命如花》,将义卖所得的5万元全数捐给了他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艺术事业发展的平台越来越大,机会也越来越多。艺术创作也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这些年,除了教学,对于个人创作,我也丝毫不敢懈怠,不辍耕耘之余也小有成绩。1993年,我创作的充满历史韵味却形式前卫个性的作品《王·后二号》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展金奖,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,那年我30岁。作为湖湘艺术家、湖南油画学会主席,我深受“敢为人先,心忧天下”湖湘精神的熏陶,不断追求具有人文思想底蕴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创作精神。 段江华获金奖的油画作品《王后2号》。资料图 段江华(右)和他曾经救的落水女孩。图片来源:三湘都市报 记者 郭立亮 摄 2015年,我因在湖水中救起一名落水儿童,被授予“时代楷模”“全国师德标兵”“见义勇为优秀教师”等称号,被赞为“最美画家”“最美老师”。坦白说,众多赞誉让我自己都倍感意外,那只是件很普通的事,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。我想,任何一个人在那种紧急情况下都会伸出援助之手。 路漫漫其修远。作为教师,我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,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使命。在党的万丈光辉照耀下,我将继续肩抗责任、不辱使命,发挥余热。作为艺术工作者,我将继续紧握画笔,不断进取、不断攀升,为艺术事业发展挥笔泼墨、添砖加瓦。(作者:段江华) 作者简介:段江华,1963年出生,中国油画学会理事、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。2015年3月,他跳入冰冷的湖中救起落水儿童,被授予“时代楷模”“湖南省见义勇为道德模范”等称号,被赞为“最美画家”“最美老师”。 |